四字成语,锄耕

扫码手机浏览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锄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农具,它不仅在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,在汉语词汇中,与“锄”相关的成语数量众多,其中最著名的几个包括“锄禾日当午”、“锄强扶弱”等,经典诗句中的“锄”《悯农》 - 李绅昼出耘田夜绩麻,村庄儿女各当家,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,这……...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锄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农具,它不仅在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,在汉语词汇中,与“锄”相关的成语数量众多,其中最著名的几个包括“锄禾日当午”、“锄强扶弱”等。

经典诗句中的“锄”

  1. 《悯农》 - 李绅

    昼出耘田夜绩麻,
    村庄儿女各当家。
    童孙未解供耕织,
    也傍桑阴学种瓜。

   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们在辛勤耕耘的场景,锄禾日当午”这句就直接使用了“锄”的形象化描述。“锄禾日当午”,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,形象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和赞美。

  2. 《蚕妇》 - 袁枚

    妇姑相唤浴蚕去,
    闲着衣衫下午天。
    蚕丝来采东溪岸,
    绣出新妆镜子里。

    在这首诗中,“锄桑叶”被用来形容蚕农在采摘蚕桑叶时的忙碌景象。“锄桑叶”这一行为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锄”,但通过“锄”字的形象表达,让读者能够联想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的画面。

  3. 《村居杂咏》 - 苏轼

    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
    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
    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    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

    在这首诗中,“锄桑叶”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之中。“锄桑叶”象征着农民辛勤劳动的过程,而这种劳动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成语故事中的“锄”

  1. “锄强扶弱”

    • 典故:“锄强扶弱”出自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讲的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运用智谋和勇气,成功地扶持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,最终战胜了刘邦。
    • 成语寓意:“锄强扶弱”意味着通过智慧和正义的力量来对抗邪恶势力,维护公平和正义,这个成语常用于赞扬那些敢于反抗压迫、勇于斗争的人。
  2. “锄禾日当午”

    • 典故:“锄禾日当午”源于唐代诗人李绅的名篇《悯农》,全诗如下:
     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      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
     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描写,表达了对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,同时也呼吁人们珍惜食物,懂得感恩。

    • 成语寓意:“锄禾日当午”强调了农民的辛苦劳动以及他们对于生活条件的朴素理解和尊重,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对他人付出的理解和尊重。
  3. “锄强扶弱”

    • 典故:“锄强扶弱”也有类似的含义,指的是通过合理的手段来保护弱小,打击强权,在一些政治或社会斗争中,如果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,就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,避免矛盾激化。
    • 成语寓意:“锄强扶弱”强调了正义力量的重要性,即通过合理的方法来维护公道和正义,而不是暴力对抗。

现代应用中的“锄”

在现代社会,尽管“锄”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化中,但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,在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或者纪念活动中,人们会用“锄”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或者庆祝活动,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。

在农业生产领域,“锄”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中,如除草、施肥、灌溉等,确保作物健康成长,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“锄”这一工具的历史价值,也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一部分。

“锄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农具和文化符号,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,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,还是现代的生活实践,都离不开“锄”的身影,它不仅是生产力的体现,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