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桐字的成语

扫码手机浏览

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,“桐”是一个常见的元素,从《诗经》中的“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”,到唐宋诗词中的诸多描写,再到现代小说、电影、戏剧等作品中,我们都能看到“桐”这个字的身影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带有“桐”字的成语世界,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,树之神髓“树之神髓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原意是指树木的灵魂,在现代……...

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,“桐”是一个常见的元素,从《诗经》中的“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”,到唐宋诗词中的诸多描写,再到现代小说、电影、戏剧等作品中,我们都能看到“桐”这个字的身影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带有“桐”字的成语世界,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。

树之神髓

“树之神髓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原意是指树木的灵魂,在现代汉语中,它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精神状态或特质,如“他的一生就像一棵参天大树,坚韧而富有活力。”

桐城派

桐城派是中国清代的一个著名散文流派,以安徽桐城为中心,代表人物有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等,他们主张文章要注重义理、考据和辞章,提倡学习古文经典,并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,影响深远。

带“桐”字的历史典故

  • “桐叶封弟”:相传夏禹治水有功,得到天下,其弟伯益也立下大功,后因不满而要求分地为王,被禹拒绝,最终郁郁而终。

  • “桐花万里丹山路”:李白的诗句,表达了对仕途的向往与追求。

风骨遒劲

“风骨遒劲”源自唐代韩愈的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,原文为:“风骨遒劲,气韵生动。”后来演化成成语,比喻人的气质高雅、精神振奋,如同磐石般坚定有力。

风骨遒劲的文化内涵

  • 士人风骨:在古代社会,知识分子被视为国家栋梁,他们的行为举止、思想修养往往成为衡量一个时代风气的重要标准。

  • 文学创作:宋代苏轼等人倡导的“豪放派”文学风格,正是对风骨遒劲的一种诠释。

含辛茹苦

“含辛茹苦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原意是指吃苦耐劳,形容辛勤劳动和忍受痛苦的过程,如今则多用于形容人在生活或工作中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。

“含辛茹苦”的历史背景

  • 古代农民的生活:中国古代农业社会,农民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一年四季辛勤劳作,才能保证家人的温饱。

  • 革命者的精神:在革命年代,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辛酸,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革命事业。

桃李满园

“桃李满园”源自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,意思是桃李花开遍地,形容人才辈出,学术繁荣,教育事业兴旺发达。

教育领域的应用

  • 教师的成长:教育界人士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的成长和成就,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。

  • 学术界的繁荣:在学术领域,这一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学者的研究成果广泛传播,受到广泛关注。

通过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“桐”字成语,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,无论是个人成长、家国情怀还是学术探索,都离不开这种对知识、品质和责任的追求和坚守。“桐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,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。